若說皇帝是看上了安映雪的容貌,那也不太像,畢竟皇帝的後宮已經快十來年沒有再進過新人了。
不是外面的大臣們捨不得把自己的兒送進皇宮,恰恰相反,爲了自己的前途和權利,他們是不得兒能夠進宮服侍皇帝,也不管皇帝年紀比自己還大。
是皇帝本人拒絕了選秀,是以後宮的嬪妃仍舊是當年那些人。
而且就算皇帝突然改變主意看上了安映雪,那麼以皇帝的權勢,也完全直接將安映雪帶進自己的後宮,還能夠反抗不?
何況安映雪和李弘晟之間的事,皇帝也是知道的,但皇帝本人並沒有多說什麼,當皇帝沒有強行拆散二人的時候,其實就差不多代表了皇帝的意思。
也許皇帝未必同意安映雪做三皇妃,但至他也沒有完全排斥。
思來想去,多半還是上位者對得力屬下的喜了。
能者招妒,不招人妒是庸才。
若是其他的本領也就罷了,皇帝的喜怒無常,即便是爲幾十載的閣老尚書也不能做到一點不招惹皇帝生氣。
可安映雪是跟死人打道的,就只有,不管查案如何,是絕對不會讓皇帝生氣的。
但衆人還是想不通,僅憑查案的本事,安映雪怎麼就做到了讓皇帝那麼喜信任呢?
甚至還會給找藉口讓以後不參加宴會。
這個問題,即便是安映雪本人,其實也並不完全清楚,只是做好自己的本分,能被皇帝喜自然是好事,不被喜也沒什麼關係。
真正能夠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的人,就只有皇帝本人了。
天承帝的視線掃過底下衆人臉上疑複雜的神,眼眸微微閃爍。
這世上總有人喜歡自作聰明,以爲將自己的想法放在心裡,不表現出來別人就不會察覺到,殊不知一個人心裡在想什麼,行爲上就會表現出什麼,天承帝還是皇子的時候就明白這個道理。
正像是這些人所猜想的那般,他對安映雪的確可以說得上是寵信了,這份寵信並不是捧殺安映雪,而是皇帝這麼多年真真正正難得如此信任一個人。
他朝中那些臣子,每個背後都有着自己的勢力,在他面前說過的每一句話,表達的每一種意思,都是經過深思慮的算計,想要求一個結果。
唯獨安映雪,第一次見,天承帝就確定,這是一個對權利並沒有追求的人,那時他以爲這會是一個直臣。
直臣對皇帝忠心,但有時候又因爲忠心,總想着自己所說的話是爲了皇帝着想,上常常就沒有一個把門兒,什麼該說的不該說的都說了出來。
即便皇帝心裡清楚直臣是爲了自己的好,但要麼說良藥苦口,忠言逆耳呢,何況皇帝本就是高高在上被萬人敬仰的,如何得了別人一而再再而三說他這兒不好那兒不行。
那時候天承帝完全沒考慮過要讓安映雪做的事,且不說沒有前例,何況他也不想給自己心裡添堵,有能力是好事,去慎刑司打雜吧。
不過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,尤其是宮宴的事件發生後,皇帝知道是自己小看安映雪了。
安映雪對權勢沒有追求,也足夠忠心,但絕非一個直臣,相反其實很圓,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,怎麼該做才會讓這個皇帝開心。
無數次皇帝都在心裡嘆安映雪這輩子是投錯了胎,若是個男兒,肯進朝爲的話,將來怕是坐到閣老也不失問題。
不過以安映雪對驗查案的興趣,恐怕也未必會選擇去跟人爭權奪利。
一個既不貪權勢,背後也沒有複雜勢力,且還忠心耿耿,又有獨一份能力的臣子,哪個皇帝會不喜歡?
至於那些個想不通的人,哼,平庸之輩罷了。
皇帝在心裡嗤了一聲,面上的神卻沒有毫的變化,誰也看不出他短短時間是在心裡如何評價衆人的。
明珠公主看了眼安映雪,不知在想些什麼,隨後將視線收回,又同皇帝說:“父皇,你可曾還記得,你之前答應過兒一個條件。”
旁聽的衆人都悄悄豎起了耳朵,想聽聽是什麼條件,反正公主和皇帝都沒有趕他們走,他們也算是正大明的聽了。